Fun88手机版新闻News
当非遗邂逅云南:宣威火腿制作技艺香飘300年产值破百亿
近日,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,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,推进文化自信自强,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。 在彩云之南,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,创造了丰富多彩、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这是云岭儿女智慧的结晶,是融入血脉的文化印记,更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。 即日起,春城晚报—开屏新闻特别推出“当非遗邂逅云南”系列报道,和大家一起聊聊云南与非遗的故事,向世界展示云南精彩。 这是一条醇厚的火腿,其加工技艺已有上千年历史,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承,“香”味依旧。 宣威火腿,因产于宣威市而得名,素以风味独特而与浙江金华火腿齐名,蜚声中外。其品质优良,足以代表云南火腿,故常称“云腿”。 早在300多年前,宣威火腿就已成名,成为贡品。1915年,宣威火腿凭借其独特口味和工艺,在国际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了金质奖。20世纪初,宣威火腿更是远销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。2011年,宣威火腿的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2013年,宣威被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“中国火腿文化之乡”。 宣威火腿经久不衰,主要是取决于其色香味美,营养丰富,风味独特。宣威火腿的形成,也取决于宣威独特的地域地理气候环境。《宣威县志稿》载:“宣腿著名天下,气候使然。” 宣威,地处滇东北,有独一无二的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,高低温、干湿度变化,完美契合火腿制作的各个环节,使其色泽、口感都是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。难怪有人说:宣威火腿是独特气候和时间共同孕育的产物,每一口都是大自然的馈赠。 乌金猪是制作宣威火腿的最佳原料,生长于起源于云、贵、川的乌蒙山区与金沙江畔,充足的生长时间,特殊的饮食结构,使其肉质细腻,洁白的油脂发酵后便溢出特殊的脂香。 春天,温暖干燥的季风蒸发了火腿中的大量水分,细密的猪肉纤维中,酵母菌生根发芽;时至端午,蛋白质和脂肪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开始产生变化;中秋时节,季风湿润,火腿开始“身着绿袍”,腿肉变成玫瑰色。数月乃至数年后,微生物突破厚厚的猪皮,让盐分缓慢地渗入腿肉内部,经过时间的洗礼,一件舌尖上的精美“艺术品”诞生了。 切开后的火腿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,白玉般透亮的脂肪穿梭在鲜红与玫红的瘦肉之间。2年的火腿闻起来清香扑鼻,3年以上的则浓郁撩人。宣威火腿吃法多样,可炒、蒸、煮而食,也可切块烧烤至焦黄,再洗净煮熟切片食用,色香味俱佳。 就连孙中山先生也称赞它美味,一尝之后,亲笔题词“饮和食德”,也寄寓着宣威人对德行的坚守。在昆明住了七年的汪曾祺写道:“云南宣威火腿与浙江金华火腿齐名,难分高下……” 宣威火腿饼、火腿月饼……据统计,在云南传统菜肴中,至少有27%的菜肴和点心把宣威火腿作为主料和配料。宣威火腿已渗入云南餐饮的各个层面,在全国也有较大影响力。 时光雕琢过的美味,孕育着含蓄的鲜味,每一口都是极致的享受,这份浓郁的火腿情怀,早已融入宣威的山山水水。 如今,宣威火腿产业产值已超百亿元,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名片,成千上万的人深耕在产业链上,用心守护着宣威火腿金字招牌。